为进一步践行护理人文精神,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《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(2024-2027年)》号召,在今年5.12国际护士节前夕,我院护理部组织策划了“我的护理故事”主题征文活动。全院护理同仁积极响应,用文字记录下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人文故事,抒发护理人文情怀与感悟。现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。
带着热爱出发:不负这趟感动之旅

纯净的白衣,素雅的燕帽,怀揣一颗滚烫炽热的心,穿梭于病房的长廊。我,是一名普通的护士。扎根于这个平凡又特殊的岗位,在这里,我邂逅无数温暖与感动,也收获了成长和力量。
2007年6月,刚刚结束求学生涯的我,被分配到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实习。初入社会,内心满是激动与担忧。激动的是,能来到一所大医院实习,这是难得的机会;担忧的是,害怕自己实操经验匮乏,什么都做不好。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,我随着实习队伍踏入医院。刹那间,我被讲台上那一抹身影所吸引,美丽的面容、温柔的目光,洁白的护士服穿在她身上,英姿飒爽,这不正是我心目中的“南丁格尔”吗?
紧接着,我开启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。实习的日子里,状况百出,有犯错后的愧疚,有得到表扬时的欣喜,有遭受委屈时的难过,也有收获成果时的欢乐。在忙碌紧凑的学习生活中,我不断充实自己的各项技能,收获颇丰。实习到最后一个科室时,一则噩耗传来——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。这场地震给汶川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,无数生命瞬间消逝,许多人失去了亲人、家园和未来的希望。得知这个消息后,我的心情异常沉重,好想为他们做点什么,可一时又茫然无措。后来医院组织捐款,那时的我手头并不宽裕,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把50元生活费捐了出去,只盼能给受灾群众带去一丝微薄的帮助。
实习接近尾声时,医院接收大量汶川受灾人员,我和同学主动请缨留在科室,参与伤员的护理和照顾工作。期间,我负责照顾一个12岁的小女孩,胳膊受伤,用吊带和夹板固定着。刚到医院时,她情绪极为低落,后来我才得知她的亲人和同学在这场灾难中不幸离世,一时不知该如何安慰她,只能在日常护理和照顾中,尽可能给予她温暖与关怀,希望能让她得到些许慰藉。在之后的相处中,她渐渐变得开朗起来,“我在这里‘好巴适’‘好安逸’,非常感谢姐姐的照顾”。后来我们互留了QQ号,一直保持着联系。通过她的朋友圈,看到她结婚生子,慢慢走出伤痛,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。
实习结束后,幸运之神再次眷顾我,被分配到肿瘤内科,顺利留院工作。一次值班,一位输注化疗药的阿姨突发药物过敏,情况危急,意识模糊。我和同事们立刻投入紧张的抢救中,吸氧、用药、监测生命体征,每一个动作都分秒必争。抢救过程中,我注意到阿姨的手紧紧抓着床单,像是在黑暗中寻找依靠。我轻轻握住她的手,在她耳边轻声安抚,“别怕,我们都在呢”。或许是感受到了我的安慰,阿姨的手渐渐放松下来。经过几个小时的全力抢救,阿姨的病情终于稳定。看着阿姨逐渐恢复健康,我心中满是欣慰,之前的疲惫与辛苦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。
回首经年,有令人动容的瞬间,也有难以释怀的遗憾。其中,有一位80岁的老爷子让我难以忘怀,他年轻时加入红军,参加过许多战争,“能活下来,已经很知足了”。他总是面带笑容,和蔼可亲。一次我为他输液时,连扎两针都没成功,他非但没有生气,还反过来安慰我,“丫头,没事,别着急,慢慢来”。听了老爷子的话,我满心愧疚与感激,调整好呼吸,在他的鼓励下,终于成功扎上针。可即便如此乐观坚强的老爷子,还是没能逃过死神的魔掌。在病情突然恶化后,他选择拒绝抢救,平静地等待生命的落幕。老爷子是在我当班时离世的,他走得很安详,而我的眼泪却止不住的流,久久不能释怀。
在护理这条道路上,我挥洒过汗水,流淌过泪水,但更多的是收获了温暖与希望。每一次助力患者战胜病魔,每一次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时脸上绽放的笑容,都让我无比坚定,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。我愿始终怀揣着这份热爱与责任,在护理岗位上发光发热,用爱悉心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,照亮他们生命的旅程。
(肿瘤内科 宋慧)